在陕西历史的洪流中,一场独特的文化盛宴于1924年的盛夏在西北大学拉开帷幕。那时的陕西,交通不便、文化闭塞,校长傅铜怀抱开放的心态,邀请众多文化巨匠前来西安,共同举办暑期学校。

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领受了此次邀请。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桐龄、李顺卿教授,南开大学的李济、蒋廷黻教授,东南大学的陈钟凡教授等,更有法国大学法学博士王凤仪等众多学者名流。他们以民国时期最顶尖的师资阵容,为这片古老的大地注入了新的思想、学术和方法。这场文化盛宴无疑在中国现代教育史、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陕西的酒类也因其独特的风味而名声远扬。在当时的绍兴黄酒市场中,北到平津、大连、青岛和西安等地,南达汕头、香港及南洋各地,东自日本的长崎、神户起,西至汉口以西,绍兴黄酒都以其醇厚绵香、风味独特的品质受到赞誉。绍兴黄酒以精白糯米酿造,酒精浓度适中,按酿造方式可分为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及封缸酒。在炎炎午后,小酌几杯,足以舒缓身心、消解暑热。

谈及西安的美酒,我们不能忽略日本汉学家加地哲定在1925年的记录。他提及了西安的三种美酒:苦南酒、天南酒和米酒。他对米酒的印象深刻,描述了在夕阳下的黄昏,街头煮着米酒的情景,那香气四溢,令人忍不住想尝试一杯。这一传统在现今的陕西乡镇集市仍很流行,有时人们还会在煮醪糟中泡入油香的麻花,令人胃口大开。

除了米酒和苦南酒,西安还有其他种类的酒。史料记载,1928年西安出产的酒有西凤酒、葡萄酒等。鲁迅是否尝过这些酒?虽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从孙伏园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推测,他在陕西不仅尝过苦南酒,还饮过其他种类的酒。文中提到的“凤酒”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陕西还有甜南酒和酬酒两种酒。甜南酒更像是“五加皮”,而酬酒则是长安名产,其色泽白且甜,口感和缓。李白可能饮的便是“凤酒”。除此之外,陕西还有米酒等其他种类的酒。酒类运输主要依靠瓦器,但由于沿途的震撼和损失较大,酒类运输成本较高。尽管如此,“酒香不怕巷子深”,陕西的美酒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远方的游客和文人墨客前来品鉴。

这场文化与酒的交融见证了陕西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学者们带来的新思想、新方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与陕西的酒文化一同孕育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这不仅为陕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史、学术史和文化史书写了重要的一页。由孙伏园记载,鲁迅曾品味过一种名为“凤酒”的佳酿,即陕西驰名的西凤酒。西凤酒,古有秦酒、柳林酒之称,产自凤酒之乡陕西省凤翔区柳林镇,位列中国四大名酒之一。苏轼曾在此酒上留下赞美之句:“花开酒美盍不归,来看南山冷翠微。”1952年,西凤酒在评酒会中荣获殊荣,以其清亮透明、醇香典雅、甘润挺爽的特点而著称。鲁迅可能还尝过稠酒,孙伏园曾误写为“酬酒”,实际是糯米制成的甜酒。在酷热的西安夏日,西凤酒的浓烈可能过于刺激,而稠酒则更为适宜。

西安地处关中盆地,夏季炎热难耐,犹如火炉。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描绘长安夏日的酷暑,并表达对清茶的渴望。对于鲁迅而言,绍兴黄酒是他心中的挚爱,用以浇灭胸中的块垒。在午后的酷热中,当无法找到南方人解暑的清茶豆汤时,仿绍兴黄酒的苦南酒或许能抚慰他的思乡之情,让他仿佛梦回故乡。